年新法規(guī)全文解讀-山西格瑞特沃爾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這個是可以上網(wǎng)查一下就可以了沒事的入則孝〉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
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yè)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解說: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
父母有事要我們?nèi)プ?,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

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

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jīng)鏊?/p>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
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
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
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
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
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
若父母親仍固執(zhí)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
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豈能因為事業(yè)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jīng)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逝后,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
”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jié),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yè),用心經(jīng)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huán)境中!
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弟子規(guī)》這些規(guī)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
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
現(xiàn)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yǎng)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出則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近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解說: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guī)矩;
在這些規(guī)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
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chǎn)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么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yǎng)成壞的習慣?
而《弟子規(guī)》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yǎng)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
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
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
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xiàn)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
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后,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

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xiàn)得很禮節(jié),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
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謹〉原文: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zhuǎn)彎勿觸棱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解說: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zhuǎn)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后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wèi)生的好孩子。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

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
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著,也要配合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

對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shù)姆萘?,不要吃過量。
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tài)百出,最容易表現(xiàn)出不當?shù)难孕?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
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xiàn)優(yōu)雅怡人的姿態(tài)!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發(fā)出聲響,走路轉(zhuǎn)彎時與棱角要遠一點,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棱角傷了身體!
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jīng)]人的屋子里,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

容易發(fā)生打斗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

對于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
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
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于偷竊的行為!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
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chuàng)造一個身心調(diào)和的環(huán)境。
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圣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xiàn)出美玉來;
-----------------------------------------------------------〈信〉原文: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guān)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解說: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
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輕易發(fā)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談吐說話要穩(wěn)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

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guān)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yōu)點行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
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shù)赖聦W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
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yōu)點,只是空有虛名。
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里卻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

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
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于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于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泛愛眾〉原文: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既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解說:對于大眾有關(guān)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guān)懷大眾,我們?nèi)籼幪帉W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yǎng),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yè)!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會發(fā)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
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tài)度不諂媚求榮。

對貧窮的人不表現(xiàn)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
至圣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tài)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jié),恭敬大眾。
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jié)充實各項才能,發(fā)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

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
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于自己作惡,如果過份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
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guī)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
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
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
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
不小心和人結(jié)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權(quán)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
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xiàn)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關(guān)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guān)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親仁〉原文: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解說:同樣都是人,類別卻不一定整齊,就一般說,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卻顯得稀少?

對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臉色態(tài)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
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
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chǎn)生許多害處,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涂地。
----------------------------------------------------------〈余力學文〉原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解說:對于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份,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yǎng)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

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于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zhí)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tài)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圣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
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
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jié)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jié)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離譜了?
”《弟子規(guī)》把禮的內(nèi)容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guī)》來實踐,兼學各種經(jīng)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步就班的讀完?

讀書時要有規(guī)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guī)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意自現(xiàn)。

有疑問的地方,經(jīng)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guān)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墻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所用的筆和硯臺要擺放端正,在硯臺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經(jīng)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后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fā)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齊以后才能離開?
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
如果不是傳輸圣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里面不正當?shù)氖吕頃杀挝覀兊穆斆髦腔郏瑫奈覀兗冋闹鞠颉?/p>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圣賢的境界的雖高,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
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當當?shù)慕滩?,配合?yōu)良的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學習,就能造就圣賢!

《弟子規(guī)》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jīng)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復讀誦,深入內(nèi)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